防城港:工业发展提速 碧海蓝天依旧
一组数据、一个事实,佐证了防城港市工业与环保实现“双赢”。
“十一五”期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近40%,由2005年的86.3亿元增加到460亿元,增长4.6倍;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7年增速排全区各市前列。2010年,全市GDP增长17%,与“十五”期末相比,全市经济社会12个主要经济指标、23个分指标全部实现“翻番”。
环保,让人欣慰。防城江、北仑河和明江3条主要河流,水质保持二类,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年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优良率达100%;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符合海水水质标准。
环保高门槛 严堵污染源
只要是污染项目,不管对地方经济贡献多大,一律不批。市委书记禤沛钧经常在会上如是说,所有开发项目要把环保放在第一位,优惠政策可以给足,但环保门槛丝毫不能放松。
该市把环保作为引资的第一关毫不含糊,严格执行“四个不批”,即: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批,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的不批,不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不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和不能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不批。这一政策否决了20多个高污染项目。
如果说“四个不批”堵住了污染源的话,“壮士断腕”之决心则断了污染企业的侥幸心理。
投资3.8亿元的宏源浆纸,投产初期,污水直排冲仑江……有人议论,这是家纳税大户,谁也动它不得。但市领导态度坚决,“环保不达标,不管多大的纳税大户都必须停产整顿!”市领导带着市环保局、建规委等职能部门,驱车前往召开现场会。市环保局当场监测,结果是:直排到冲仑江的污水、废水超标,废气也超标。现场会马上决定,“停产整顿。规定时间内,仍不达标关闭企业!”
很快,宏源浆纸公司马上投入400多万元购进设备,停产整顿4个月,并装上一天24小时实时监控器。半年后,经市环保局监测达标,该企业才恢复生产。
接着,该市关停6家污染严重且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造纸企业,淘汰一家冶金企业的6座落后电炉,关停拆除一条年产3000吨的酒精生产线……
正是这一措施,使该市的污染物总量指标一直置于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第一关并得到有效控制,对在建设项目和正在生产的企业环评执行率始终保持在100%。
监管保运行 绿色工业处处现
早在2007年,防城港市就建成一个大型污染源监控中心,当年把12家国控重点企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纳入全程在线监控,每天对全市大型工业企业实行24小时监控。
上思县上上糖业在2006/2007年榨季,因干旱且排出的污水未及时治理而超标,下游的崇左水源受到严重影响,很快被监测中心发现,对企业作出限期整治要求。该公司马上停产整治,并于2007年5月投资4007万元进行“三废”治理。经过一个多月治理,全面达标后才恢复生产。如今,该公司已经实现日榨8000吨甘蔗,日用水量为22.5万立方米,可从开榨第一天抽取22.5万立方米水后,每天只从明江河抽取4.67万立方米的新鲜水,生产用水循环利用率由原来的79%提高到95%,外排废水COD浓度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目前,该市大部分企业实现中心在线监控,对监测监控结果,实行日调阅、周分析、月汇总、季通报,按减排项目建立“一厂一册”的污染减排档案。此外,全市环保部门每年都要开展20次以上专项整治行动,加大监管力度,年均出动执法人员485人次。
随着监管中心监管力度的加大,制糖、造纸、冶金、酒精等重污染行业不断加大治污建设。近年来,制糖行业共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新增9台无滤布真空吸滤机,所有制糖企业均实现无滤布真空吸滤机代替有布吸滤机,杜绝了洗滤布水的产生。建设3套外排废水末端处理站,全部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形成6.48万吨/日制糖废水处理能力。酒精行业酒精废液全部采用厌氧工艺处理,形成2300吨/日废液处理能力。
时间:2011/4/6
浏览次数:3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