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由顺转逆是喜还是忧
据经济之声《观点辩论》报道,海关总署发布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今年一季度,我国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是我国6年来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
海关总署在昨天发布了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的情况,根据海关统计,今年1到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是8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其中出口3996.4亿美元,进口4006.6亿美元,中间出现了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换句话讲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在一季度过后减少了10.2亿美元。曾几何时在一段时间以前可能我们中国人更加习惯的一种思维方式是顺差就是一件好事,而逆差就是一件坏事,不过随着中国外贸总量的增长以及结构性的一个变化,对于外贸的这种顺差和逆差大家有了更多元化的解读,《观点辩论》今日辩题,中国贸易由顺转逆是喜还是忧?贸易逆差会不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嘉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金柏松研究员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的刘旭主任。
特约观察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魏亮。
焦点一:一季度10.2亿美元逆差是喜还是忧?
金柏松观点:顺差带动经济增长难以持续 小额逆差是必然趋势
金柏松:根据我的长期的研究,我认为中国一季度出现的这个小额的贸易逆差,这是带有偶然性的随机性的一个事件,不如把它看成长期必然的趋势,我认为我们国家从2005年开始一直实行的是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换,当时我也是从2004、2005年提出来根据我研究日本经济的经验,我认为我们国家长期的靠贸易顺差带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难以持续,因此要逐渐的缩小贸易顺差,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的贸易顺差2008年达到2900亿高峰,2009年降到1600亿,2010年也是略微降一点还是1600亿,今年我估计贸易顺差会进一步降低,一季度实际上一月份是顺差,三月份是顺差,只是二月份逆差把一月、三月覆盖了,形成一季度有小额的逆差,全年我认为基本上是贸易顺差的状态。
刘旭观点:逆差具有趋势性,未必是趋势。
刘旭:我同意这个观点,10亿美元的逆差相对于我们一季度8000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来讲是非常小的一个数额,所以我们不必为这件事情有太多的紧张。但有一点我觉得这次逆差的出现也是我们最近这一段时期可以说一、两年来至少能反映出这样一个趋势,过去我们长期出口的增速要大大高于进口的增速,本身进出口总量比较大,所以我们连续多年出现比较大的外贸顺差。但是最近一、两年,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出口随着外需复苏就相对来说乏力,进口内需相对旺盛,所以总的来说出口的增速有所下滑,进口增速有所回升,我倒觉得这个有一个趋势性的,当然不表示逆差就是趋势。增速,就是外贸顺差缩小、减小的这个趋势。
魏亮观点:借10.2亿透析隐藏在经济中的问题
魏亮:10.2亿这个数,相当于出现了一个大概的进出口平衡的状况,这种状况从表面上来看是好的,但是我们仔细的分析来看,恐怕会看出很多不只于外贸领域其他的隐藏在我们经济中很多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出现了这么样一个数恐怕还不是一个值得可喜的事情。
焦点二:10.2亿贸易逆差的背景
金柏松观点:总体贸易顺差,两个偶然因素造成暂时逆差状态
金柏松:一般贸易一季度贸易逆差459亿,加工贸易向下的贸易方式我们出现贸易顺差771亿,这两项是占我们国家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了。但是最近,海关统计现象又出现一个新的现象就是在海关监管的特殊领域以及在保税区场所的进出口,这两个领域的进出口出现了贸易逆差,一个逆差是82亿、一个逆差223亿,合起来有300亿。这一季度这300亿统计,一下子使我们贸易逆差加大,出现贸易逆差出乎人们的预料,我认为主要是在这地方,而这地方基本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海关特别监管的地区,这个地区的进出口它实际上是保税状态下的进出口。也就是说它进来了以后早晚这个产品要加工以后要出口的。第二,它是一个海关保税场所里的物流系统的进出口,这很显然它也要随着物流出去了。所以这两个进出口出现的贸易逆差它早晚要变成顺差了,只是在目前这个状态下出现的一个暂时现象,所以我认为看到这个问题的根源了以后,贸易逆差的根源以后我们就知道总体来讲按照我们加工贸易是大幅度顺差,一般贸易小幅度顺差,总体贸易应该是顺差状态的,只不过有两个偶然因素造成了我们暂时的出现了贸易的逆差。
刘旭观点:10.2亿贸易逆差大致属平衡状态 今年保持顺差状况
刘旭:大概是05年的时候,年初的前几个月也出现了一个季度的逆差,而且那个逆差相对大一点,当时大概是100亿美元左右的逆差,但是后来这个结果随着当年年度越往后出口的增速就越快,特别是到下半年包括圣诞节等季节因素企业要大量的出口,全年下来还是有大量的相对比较高的顺差。今年这种情况,我刚才也同意他们两个的意见,太小了,基本上就算从目前这个数上来看,基本上大致平衡的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还是会今年全年保持顺差这样一个总体的状况还是不变,只不过顺差金额会比去年有所减少。
焦点三:小额贸易逆差应该如何看待?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
魏亮观点:大宗商品价格推高进口总额 微量逆差是表象
首先一季度我们知道大概进出口是平衡的,只有10.2亿,这10.2亿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从历史来看就能产生这样一种结果,一个是我们往年的一季度通常都是一个国际贸易的淡季,也就是说我们说的大一点1到3月大概都在过年,所以在这一个期间进出口都不是特别的旺盛,尤其是出口领域恐怕就更显得相对来说量要小一些,这是出口一方面。另外进口的一方面,我们这次进口的量突然有一个大的增长,就是总额有一个大的增长,和出口居然相抵了,从这里面我们就需要怀疑是不是进口出现了一些什么问题?从海关提供的数据就可以看到,在进口领域就出现了大宗商品的价格显著推高进口总额的一个问题,这种问题实际上是对我们国内经济尤其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一个间接的反映,从这样来看,如果说我们刨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换算过来看的话恐怕我们一季度恐怕还是会有上百亿美元的顺差,从这样一个角度分析,这样一种平衡只是一个或者说有微量的逆差只是一个表面的特征,并不代表我们国家的国际贸易的结构出现了一种转变。
金柏松观点: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五到十年大通胀时代来临
金柏松: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造成我们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要看一下海关统计的话,现在一季度不仅原油、铁矿石等等这种叫大宗商品进口在大幅上涨,我们钢材进口价格也在大幅上涨,我看到我们海关统计的数据我计算了一下,一季度我们进口钢材价格上涨15.5,我们机床进口也在价格上涨,我计算了一下上涨了24.96,都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上涨。说明现在世界经济大宗商品上涨引起的世界性通货膨胀已经走到中游走在中间环节,走到末端环节,以及我们国家现在进口的产品的价格是全面上涨,这一种状况。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这样一种,我们现在输入型通货膨胀不仅大宗商品而且现在波及到全部的领域,是非常严重的。我认为这个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世界的产业中游、下游都在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是由于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的持续贬值,是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由于积极的扩大的财政支出、财政赤字的问题,是由于日本大量的国债发行,货币这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发行过量造成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产业的中游以至于终端的产业产品全部的上涨,已经渗透到产业的所有领域了。所以我们认为今后面临的是世界性大通胀的时代。
刘旭观点:通胀时代时间不一定那么长
刘旭:迎来这样一个时代我是同意,但具体的时间难说,但是有一点我是同意金教授刚才分析的,这个通胀,包括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欧盟、日本相关国家的这些境况,另外也是反映了一个世界经济复苏,但相比来说,这个前者因素更为重要。时间方面不那么好做一个很精确的预测,我想还是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通货膨胀既有这方面刚才金教授讲的因素也有中国经济增长等各种方面的因素都有。
魏亮观点:通胀周期跟随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逐步消退
魏亮:我觉得通货膨胀相对来说是有一个它自己的固有的周期,周期恐怕是要跟随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来逐步的消退。当前我们看实际上仍然处于一个国际金融危机的后遗症的阶段,这种后遗症就是通货膨胀或者说滞胀为特点,这种特点持续消退我觉得如果说要有一个具体的时段的话,我觉得大概在未来两到三年通货膨胀还是会逐渐消退。有几个理由,一个是刚才几位专家也讲到了,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跟美国无止境的量化宽松政策包括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大规模的政府的经济刺激而导致流动性过剩推动的通货膨胀,所以说要使通货膨胀消退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要抑制这些闲钱在国际市场上大规模投机,这是构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至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就是要等待美欧真正的实现了他的经济复苏,一旦他实现了经济复苏之后,包括他的流动性进行一些回收之后,这个通胀就会逐渐的消退下去。
金柏松观点:欧美经济复苏进一步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金柏松:对,我们研究一下世界经济上一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世界性通货膨胀是70年代到80年代初,当时世界性通货膨胀持续了十到十五年,当时是什么样的引起的呢?是战后发达国家为首的经济体八亿人口拥有八亿人口,他实现高速的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而如今我们面临的是新兴经济体有32亿人口在持续的高速增长。上一次引起两次石油危机,这一次08年一度原油价格上到147美元一桶,由于发生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后,这一波的上涨暂时的夭折回来了,我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现在进入世界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第二波阶段,这波阶段我刚才讲了,世界性通货膨胀要持续五到十年。
焦点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素何在?
魏亮观点:大宗商品价格飞涨原因在于炒作
魏亮:我觉得现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包括通货膨胀它的原因已经和上世纪70年代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了。这种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大宗商品或者说一些可交易的国际货物的金融化上,之所以说它来的快、去的也快,它的主要的理由就是这种大规模的金融投机交易是需要有信号支撑的,这种信号支撑无非是出现了美欧经济仍然不好,没有说我们没有很多的投资渠道,所以只好大家都来炒,炒这个东西炒完了再炒那个东西,炒来炒去实际上是推高了通货膨胀急速上升的原因,相反如果美欧经济好了以后,他可投资或投机的渠道拓展,拓展之后对某些商品的炒作就会退潮,之所以它退潮的快也正是因为它是一种金融化的炒作,而不是像70年代的时候那种所谓的石油实际而石油断供的风险,现在的金融化的程度比之前的高。
金柏松观点:大宗商品上涨是真实需求所拉动
金柏松:我们要看到,这波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随着刚才我讲的,世界经济新兴经济体拥有32亿人口,中国、印度、巴西,这些国家的经济在高速的长期持续增长,它都需要铁矿石、原油各种各样的资源。而上一轮是8亿人口大量的需要进口和消费这样的资源,对比的话这是它的四倍,上次持续了十到十五年,这次我预计除了前面从02年到08年这波上涨,后面我认为还有5到10年上涨,因为这波的需求比上一波更强劲。
刘旭观点:全球经济复苏比较曲折 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刘旭:我觉得在因素都有,既有刚才金教授提到的就是本身,双方因素都有,我想强调一点,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发达经济复苏是比较波折的、比较曲折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所以这就为预测未来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在里头。
焦点五:如何应对通胀压力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利影响?
金柏松观点:堵不如疏,借机完成一个战略转型
金柏松:首先我们看到现在我们外贸出口增速有一点放缓,由于进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这部发动机现在是功率、马力可以说是大大的变小了,国民经济增长要靠扩大内需,而现在扩大内需主要的增长领域比如说汽车、房地产,但是现在房地产我们在价格采取抑制政策,房地产产业投资的增速也在放缓。汽车比如说以北京等地为代表的也在实行汽车购买的限制的政策。那这样的话我们扩内需现在等于也有两大支柱产品受到很大的抑制,三个政策叠加起来的话对我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作用大家看到比较明显。比如今天又发表三月份汽车销售的状况,大家看到了1月、2月增长速度已经逐步放松,3月增长速度进一步的减缓,增长4%、5%的状态,我们汽车产业领域的投资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是主要的一个领域,而且汽车产业的投资它的成熟效果是非常好的,房地产的投资也是波及的成熟效果非常好的,这两个领域打压受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受到波及影响也是很大的。我现在主要就是认为几种政策现在叠加起来,好像其中有一点令人担忧的因素需要引起,适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第二我想谈的就是面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们国家的采取的政策是尽量的比如我发改委原油价格的上升尽量拖延时间,尽量的上升的幅度比国际市场要小一点等等,采取这样的措施,如果采取这样的措施是否能够有效的抑制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呢?我对这个也持有一定的疑问,比如说我们看到日本经济在输入型通货膨胀,他的成功经验是抬高资源价格、抬高能源价格,他进口的资源价格还要加上税,加上税以后的价格全世界是最贵的,所以我们看到日本是全世界搞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做的最好的国家。70年代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日本最早从通货膨胀里面走出来,最早从世界普遍经济衰退当中它最早走出来,走出衰退的国家,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经验。
魏亮观点:优化进出口结构,产业升级逐步推动
魏亮:我觉得从面临现在这样一个形势恐怕三方面的力度还是要有一个适当的掌握,就像刚才金主任说的一样,三方面力度如果一起使劲,一起同时使劲的话恐怕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又话说回来,经济结构必须要调整,我们国家必须要向上发展而不是维持现状。我们就必须要仔细思考现在要做什么,首先我们讲现在出现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出口我们出现的一种增长仍然是在像刚才金主任提供的数据,在加工贸易仍然占大多数,这样的一个状况之下如果仍然维持这样一种贸易结构或者说这种产业结构的话,那仍然是我们不断在输入原材料,必然要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猛涨的一种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的产业结构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我们输出的产品也是低级的,我们这种所谓的加工贸易中间赚取的利润也非常少,也就是说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我们外向型经济的红利已经是非常非常薄了,不但是出口的利润小,而且也面临着用工荒包括农民工需要涨工资的要求,包括全球的产业转移的一个调整对我们都是很不利的。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几方面都要同时走路,一方面是我们的产业结构外向型的产业结构,外贸方面必须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在于一定要搞产业升级,这种产业升级我的个人的主张是一定要慢升级,但是有一个逐步推动的作用,逐步推动就是说,保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先是不断的拉动进口,但是进口应当与出口配套,进口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高科技产品我们可以进口,另外,能不能进口适应于我们现在产业结构向上调的这样一些人才、设备,进口,这些的进口可能是我们进口的方向,只有在优化了这样一种进出口结构之后,这个产业升级包括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他的一些调整才能跟上来,在这方面跟上来之后,我们再讲扩内需,如何扩内需,我们出现了面向国内的新产品,国内有需求,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够使三方面的利益得以保全。
时间:2011/4/12
浏览次数:362
|